
此文前,诚邀您点击一下“关注”按钮,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,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~
文|避寒
编辑|避寒
文|避寒
编辑|避寒
清朝宫廷里,有个不为人知的细节。雍正二年,皇帝专门为剩菜剩饭下了道圣旨。
这事听起来小,背后藏着的,是一个勤政皇帝对权力、对臣子、对自己的全盘考量。
码头上的那把扫帚
展开剩余92%雍正站在京城的漕运码头。
1724年的某个清晨,刚卸完粮的漕船停靠在岸边,甲板上散落着稻谷,一个船工拿着扫帚,正把这些谷粒往河里扫。
"你干什么?"
雍正走上前,拦住了那个船工,船工抬头一看,吓得腿都软了。但他嘴里还是嘟囔着:"这点粮食算什么,千石万石的漕粮,不差这几粒。"
雍正当场翻脸。
"谁知盘中餐,粒粒皆辛苦,你待粮谷不屑一顾,实属可恶!"他下令把船工押解进京,重笞之后枷号示众,船主的漕船被没收,永远不许再干漕运。
这事传开后,所有漕运船只都收到了新命令,糟蹋浪费漕粮者,严惩不贷。
你可能觉得这皇帝管得太宽了,一个船工扫几粒米,至于吗?
至于。
雍正继位时,国库已经空到什么程度?康熙晚年吏治腐败,各地官员贪污成风,户部存银不到800万两。西北用兵、河工水利、官员俸禄,处处都要钱。这个皇帝上任第一件事,就是追缴亏空。
他派年羹尧去西北打仗,派田文镜去河南查账,派李卫去江南肃贪,每一处都在流血,每一处都在要钱。
山西巡抚诺敏上任半年,宣称追讨回了几十年的亏空,雍正封他为"天下第一巡抚"。结果田文镜路过山西,发现诺敏是借银号的钱暂时填补亏空,欺骗朝廷。雍正二话不说,把诺敏拿下。
科场舞弊案更狠。恩科主考张廷璐泄题,主使者竟是雍正的儿子弘时。八阿哥胤禩想借这事粉饰雍正的过失,让新政推不下去。雍正直接在菜市口把张廷璐斩了,命所有官员出席观斩。
这就是雍正的手段。
所以码头上那几粒米,在雍正眼里,不是几粒米,那是他整顿吏治、推行新政的决心。
御膳房里的那道圣旨
雍正二年十二月,一道圣旨传到了御膳房。
"谕膳房,凡粥饭及肴馔等食,食毕有余者,切不可抛弃沟渠。或与服役下人食之,人不可食者,则哺猫犬,再不可用,则晒干以饲禽鸟,断不可委弃。朕派人稽查,如仍不悛改,必治以罪。"
这道圣旨说得很细,吃剩的饭菜怎么处理,一条条列清楚。
先给下人吃,下人吃不了的,喂猫喂狗。猫狗都不吃的,晒干了喂鸡喂鸟。总之,一粒米都不能扔到沟渠里。
御膳房的太监们炸了锅。
皇帝每天的膳食,按规矩要摆一百多道菜,这些菜大部分都是摆样子的,皇帝真正吃的,不过三五样。剩下的怎么办?以前都是倒掉,现在皇帝说要分给下人。
问题来了。
这些菜是给皇帝准备的,用的是最好的食材,下人吃了,算不算僭越?万一有人借着这个名头,偷偷往外卖怎么办?
雍正听到这些议论,又下了第二道旨意。
雍正五年,他再次强调:"上天降生五谷,养育众生,人生赖以活命,就是一粒亦不可轻弃。"
这次说得更狠。
"尔等太监煮饭时,将米少下,宁使少有不足,切不可多煮。"他要求总管太监严查,发现有人扔米粒,首领太监也好,普通太监也罢,一律重责四十大板。
如果总管纵容不管,连总管一起打。
你看,雍正这人,做事从来不留余地,他要的不是表面功夫,他要的是从上到下都得照着他的规矩来。
张廷玉在奏折里写过一件事。雍正让他回家乡祭祖,路过直隶时发现洪灾后的诸县虽已赈济,还有积水不能种麦子。张廷玉立刻上奏,请求再增加一个月赈济,提议以工代赈,雍正当天就批准了。
这就是雍正的逻辑,大事上不含糊,小事上更不放松,每一粒米都要算清楚。
火锅宴上的那层窗户纸
雍正和他的兄弟们吃过几次火锅。
第一次是在他还没登基之前,那时候康熙在追缴户部欠款,四阿哥胤禛请兄弟们来府上吃饭。青菜豆腐,简简单单,没想到这次摆上了火锅。
八阿哥胤禩一看,就知道这顿饭不简单。
果然,十三阿哥胤祥抬上了百官行述,当着众人的面一把火烧了,这是在警告八爷党,别以为我不知道你们在干什么。
第二次吃火锅,是雍正登基之后。
西北战事大捷,年羹尧立了大功。朝中清流领袖孙嘉诚跳出来弹劾年羹尧,说他目无君上,手下将士只认军令不认皇命。
雍正那时候还需要年羹尧镇守西北,不能动他,但清流不依不饶,孙嘉诚跪在大殿外祈雨,还真把雨给求下来了。
这就麻烦了。
雍正摆了一桌火锅,把年羹尧和孙嘉诚都请来了。三个人坐在一起,雍正笑着说:"你们俩以后就是搭档了。"
他让孙嘉诚去年羹尧那里当"财政主管",专门管年羹尧的钱。这招够狠,断了年羹尧的财路,又让清流闭嘴。
年羹尧看着火锅,说了句:"皇上怎么还吃得这么素俭。"
雍正笑了笑,没接话。
这顿火锅,成了他和年羹尧、孙嘉诚最后一次聚餐。
孙嘉诚后来死在西北,年羹尧被赐死,雍正一个人坐在火锅旁,回想那次聚餐的场景。
火锅这东西,好友欢聚,吃的是热闹,但在雍正这里,火锅变成了权谋。
年羹尧的结局,早在雍正二年就埋下了伏笔。那年十二月,雍正在年羹尧的奏折上写了一大段批语:"凡人臣图功易,成功难;成功易,守功难;守功难,全功难。"
这段话说得明白,功臣要懂得见机行事,不能倚功造过。
年羹尧没听懂,他在京城待了两个月,王公大臣在郊外迎接,他连礼都不还。蒙古王公来拜见,必须行跪礼,连额驸阿宝都得跪他。
雍正三年,年羹尧在贺表里把"朝乾夕惕"写成"夕惕朝乾",字迹还很潦草,雍正借这个由头,把年羹尧拿下了。
从抚远大将军到杭州将军,从杭州将军到削职查办,只用了几个月,年羹尧被列了九十二条大罪,赐死。
那些圣旨背后的逻辑
雍正在位十三年。
他推行摊丁入亩,让农民的负担减轻了,他整顿吏治,让贪官污吏人人自危,他设立军机处,让皇权得到空前加强。
但他最在意的,是每一粒米。
为什么?
因为他知道,一个王朝的兴衰,不在于打了多少胜仗,不在于修了多少宫殿,在于每一个细节。
码头上的那把扫帚,御膳房里的那道圣旨,火锅宴上的那层窗户纸,说的都是同一件事,规矩。
雍正这人,一辈子都在立规矩。
他对兄弟们立规矩,把八阿哥胤禩改名"阿其那",把九阿哥胤禟改名"塞思黑"。他对年羹尧立规矩,功臣也不能恃功自傲。他对张廷玉立规矩,汉臣能配享太庙,但必须守本分。
他对自己也立规矩。
每天批阅奏折到深夜,一年只有生日那天休息,吃饭简单,衣着朴素。他要求御膳房不能浪费,自己做到了,他要求臣子清廉,自己带头节俭。
张廷玉记载过雍正的日常,政务繁重,谕旨每日下数十次。有紧急奏事,雍正让他入大内,口授大意,或在御前伏地而书,或隔帘授几。稿子写完立刻呈上,"精敏详瞻,悉当圣意"。
这就是雍正的工作状态。
雍正七年,设立军机处,张廷玉和怡亲王胤祥、大学士蒋廷锡一起主持。军机处的规制,都是张廷玉定的,从此以后,大学士必须充任军机大臣,才能参与国家政务。
雍正十二年,准噶尔部首领策妄阿拉布坦病逝。雍正认为这是进攻的好机会,派傅尔丹和岳钟琪领兵,结果这次出兵失利了。
傅尔丹的北路军在和通泊被诱歼近万人,岳钟琪的南路军行动迟缓,未能形成威胁。
雍正派年羹尧打青海,速战速决,换了傅尔丹打准噶尔,就打不赢了,不是将领不行,是战场形势不同。年羹尧打青海,清廷在那里控制有力,傅尔丹打天山南北,清廷控制不够。
这就是现实。
雍正临终前,把张廷玉和鄂尔泰叫到床前,他留下遗诏,让张廷玉配享太庙。这是汉臣的最高荣誉,整个清朝,只有张廷玉一个人。
1735年八月,雍正在圆明园病逝,临终前三天还在办公,突然发病,御医来不及抢救。
他的儿子弘历继位,就是乾隆。
乾隆继承的,是一个国库充盈、吏治清明的大清,这个底子,是雍正用十三年时间,一粒米一粒米攒出来的。
乾隆后来对张廷玉的态度变了,张廷玉想退休,乾隆不让。张廷玉担心配享太庙的承诺会变,要乾隆给个保证,乾隆当场就不高兴了。
这事闹得很难看,张廷玉晚年几乎被抄家,最后还是按雍正遗诏配享了太庙。
所以你说,那道关于剩菜的圣旨,小吗?
不小。
那是雍正留给后世的一个注脚,治大国,要从小事做起。
从码头上的几粒米,到御膳房的剩菜,到朝堂上的新政,雍正抓的都是细节,他知道,细节不抓住,大事做不成。
他死后,这些规矩有的留了下来,有的变了。但有一条始终没变,一个王朝要想长治久安,就得从每一粒米开始算起。
参考资料:
《北京漕运及仓场》记载雍正在码头视察漕运及处置浪费粮食船工一事
人民网文化频道《想象之外:历史上的清宫宴》(2019年1月26日)介绍清朝宫廷宴会制度及剩余食物可打包规定
潇湘晨报《雍正皇帝曾为剩粥剩菜下圣旨》详细记录雍正二年(1724)及雍正五年(1727)两道关于节约粮食的圣旨原文
参考资料:
《北京漕运及仓场》记载雍正在码头视察漕运及处置浪费粮食船工一事
人民网文化频道《想象之外:历史上的清宫宴》(2019年1月26日)介绍清朝宫廷宴会制度及剩余食物可打包规定
潇湘晨报《雍正皇帝曾为剩粥剩菜下圣旨》详细记录雍正二年(1724)及雍正五年(1727)两道关于节约粮食的圣旨原文
发布于:福建省尚红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