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孩子一直也不长个,之前还因为身高被同学嘲笑,看着他委屈的样子,我们做家长的心里又急又疼,真怕这事影响他的自信心。
在太原天使儿童医院诊室里,小康的父母向坐诊的张新岗主任诉说着担忧。
今年11岁的小康,实际身高仅132厘米 —— 而根据同龄男孩的标准身高,这一阶段本该达到145.3厘米,他足足落后了近13厘米。
更让家长揪心的是,孩子已经出现青春期发育迹象,身高却始终没什么明显变化。
询问下得知,原来,夫妻俩此前一直抱着 “孩子可能晚长” 的侥幸心理,从没把身高问题当回事,只是盲目给孩子买了一些各种宣称能 “促进生长” 的口服液,想着反正保健品吃了没害处,就买回来让小康试着吃点,万一有用呢。
平时每次送孩子上学,小康爸妈也能隐约感觉到孩子在同学中显得有些矮小,也不觉得有啥,直到有一次,孩子回家委屈地提起被同学调侃 “小矮个”,他们才彻底重视起来,赶紧带着孩子来医院做检查。
展开剩余77%可检查结果却让他们心头一沉,小康的骨龄超出了实际年龄 1 岁多。
1 口服增高药?不仅无效,还可能害了孩子!
面对小康家长的情况,张主任严肃地指出:“很多家长像你们一样,寄希望于口服增高产品,这其实是一个严重的增高误区。”
市面上常见的增高口服液,大多宣称含有 “生长因子”“氨基酸”“钙铁锌” 等成分,但实际上,这些成分并不能真正促进骨骼生长、实现身高的实质性增长。
张主任解释道:
人的身高主要由遗传、营养、运动、睡眠、内分泌等多种因素决定,其中生长激素的分泌起着关键作用。而口服制剂中的成分,要么无法被人体有效吸收利用,要么根本不具备刺激骨骼生长的功能。
更可怕的是,盲目服用这些口服液还可能带来诸多副作用。
“一些不合格的产品可能添加了激素类成分,短期内或许能让孩子看起来‘长高’一点,但这会导致孩子提前发育,骨骺线过早闭合,反而会缩短生长周期,最终影响成年后的身高。”
张主任补充道,“还有些孩子会因为服用这些产品出现消化不良、内分泌紊乱等问题,得不偿失。”
2 孩子身高落后,正确做法是这样的!
那么,当发现孩子身高落后于同龄人时,家长应该怎么做呢?张主任给出了以下建议:
及时就医,精准查因
孩子身高长得慢,背后可能藏着多种原因:
比如生长激素分泌不足、甲状腺功能异常,或是长期营养不良、慢性疾病影响等。家长千万别等 “再看看”,一定要尽早带孩子去专业的儿童生长发育科检查。
通过骨龄检测(判断生长潜力)、生长激素水平测定等项目,才能明确孩子身高落后的具体原因,为后续干预找准方向。
尤其像小康这样已经出现发育迹象、身高却没跟上的情况,更要抓紧时间 —— 青春期前的干预窗口宝贵,别错过最佳调整时机。
科学干预,严格遵医嘱
若检查发现孩子存在生长激素缺乏等问题,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科学干预。目前,生长激素治疗对符合适应症的孩子来说是安全有效的,但必须满足两个前提:
一是在专业医生的全程监测下进行;
二是严格按医嘱控制剂量和疗程,绝对不能自行给孩子用药,也不能随意停药。
养好 3 个习惯,助力身高发育
在日常生活中,家长要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、运动和睡眠习惯。
保证孩子摄入充足的蛋白质、钙、维生素等营养物质,不挑食、不偏食;
鼓励孩子多进行跳绳、篮球、游泳等有助于骨骼生长的运动;
让孩子每天保证8-10小时的充足睡眠,因为生长激素在夜间深度睡眠时分泌最为旺盛。
定期监测,盯紧生长速度
家长要养成定期给孩子测身高、体重的习惯,做好生长曲线记录(可以用专门的生长监测表)。不同阶段的孩子,生长速度有明确标准:
3 岁到青春期前:每年身高增长不能少于 5-7 厘米;
进入青春期后:每年增长应在 7-10 厘米以上。
一旦发现孩子连续 3 个月以上生长速度明显放缓(比如半年只长了 2 厘米),别犹豫,及时带孩子去医院复查,避免问题被拖延。
孩子的身高增长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,错过了最佳干预时机,可能会给孩子的未来带来终身遗憾。
家长们切勿轻信偏方和不实宣传,一旦发现孩子身高存在问题,应及时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,用科学的方法为孩子的成长保驾护航。
发布于:山西省尚红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